文/王麗珠
這一年來,台灣的高爾夫球場業者經常討論的是就「倍增高爾夫人口計畫」,針對開發新興擊球人口提出各種方案。人口流失最大原因,經濟不景氣。富有的一代在中老年人,那是中年以前打拚累積的財富。而新生代因為收入不足,不會考慮打高爾夫。
1980至2000年代,是台灣比較富裕的年代,高球人口及球場的迅速成長。不需要大力推廣,就有很多人喜愛高爾夫。那段時期,台灣的際球星也多,在日本及亞洲巡迴賽,風光無限,涂阿玉等人的東瀛旋風,謝敏男、呂良煥在世界高球及日本巡迴賽,許勝三、謝錦昇、盧建順等人在亞巡賽的鋒芒,人才濟濟,簡直就是高爾夫沃土。
曾幾何時,亞洲高爾夫強國之譽已被陸續超過。泰國的球場質量及價格都超過台灣,台灣人去泰國再也不會擺闊一次請兩個桿弟。越南的亞洲百大球場數量都多於台灣。中國大陸的球場從零到有,目前約有五百個。台灣的六十幾個球場,從三十年前到現在,數量沒有增加,也沒有條增加了。
台灣,尤其是南台灣,擊球價格是亞洲最便宜的,如果是球隊打球,費用都在二千五百元左右。南台灣的候選人都打出了經濟牌,要高雄富裕,要南南合作。增加觀光客的概念,一再被候選人提起。
如果要振興觀光業,政府必須重視高爾夫產業,這是所有運動之中,最能帶動高消費觀光產業的運動。根據美國權威的機構20∕20的研究指出,美國高爾夫的市場,在2016年是840億美元,比2011年的680億增加160億。以上都是直接消費,如打球,球桿,裝和配件。而高爾夫產生的間接效益更大,如房地產,觀光旅遊,球賽及捐款等等,總合可達到1910億美元。帶來188萬的就業機會。
以上是富國美國的高爾夫現象。至於曾為高爾夫小國本國人打不起的泰國又如何?泰國觀光局努力了三十多年,不斷的主打高爾夫旅遊,現在已成了世界第二大高爾夫觀光國。而且已經不是高爾夫小國了,球場及高爾夫人口都倍增了。
如果政府視高爾夫為少數有錢人的運動,就大錯特錯。因為每一個高球人口背後代表的是高消費力,可以活絡消費市場,百業興盛。別再讓有錢人跑到國外度假消費了。別讓人和錢都外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