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by 鄭君仲
攝影 by 孫宗緯
去年十二月,旅美大提琴家郭虔哲特地返回台灣,發表他最新錄製的聖誕專輯《大提琴家族:魔幻聖誕》,讓台灣樂壇再次掀起一股郭虔哲旋風。這位擁有茱莉亞音樂學院、耶魯大學等顯赫學歷的大提琴家,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大音樂廳,也與許多當代大師同台合作,但郭虔哲卻不以此自滿、自限,2001年他首度在台灣推出跨界演奏專輯《爆米香的滋味》,不僅大受好評更獲得金曲獎提名,之後郭虔哲陸續發行了《華麗冒險》《世界的天空》《Evening Star》等經典專輯,透過他溫暖細膩的琴音,讓大提琴展現出雅俗共賞的嶄新風貌。
除了在演奏上有出色表現,在音樂領域的其他層面,郭虔哲也有不凡的成就。憑著藝術家罕見的商業頭腦,郭虔哲二十幾歲時就在紐約開設了康乃狄克音樂學院(The Connecticut School of Music),至今學院已擁有三、四百位學員。為了協助學生獲得適合的樂器,郭虔哲又開始從事樂器租借事業,後來甚至買下紐約一家有六、七千支提琴的公司,成為當地最具規模的樂器商之一。更令人驚奇的是,近來郭虔哲還以自身對樂器的專業和創意,發明了全球第一個以碳纖維製成的大提琴扣弦版,並取得相關專利,讓郭虔哲的創業生涯又新添一筆成功事蹟。
不過,有件事你可能還是想不到,這位多才多藝的全能音樂家,其實也是一位運動健將,更是超熱血的高爾夫球友。對此郭虔哲笑說,他對運動的天分和熱愛,或許可歸因為遺傳的影響。「其實我媽媽她們一家人,都還滿有運動細胞,像我媽以前是籃球隊隊長,我大舅是宜蘭縣一百公尺紀錄保持人,其他幾位舅舅有的是撐竿跳選手,有的是羽毛球教練,」郭虔哲表示,他自己從小也對運動頗有興趣,還是學校田徑隊的一員。正因為有不錯的運動神經,所以後來無論是拉大提琴或是打高爾夫,都讓他具備一些先天的優勢。
認真練琴也認真打球
在採訪時,郭虔哲一拿起琴弓,信手拈來就是一段段優美的樂音。而當主題轉到高爾夫,郭虔哲的話匣子更是打開就停不下來。有趣的是,從小在大提琴世界打轉的郭虔哲,接觸高爾夫的起源卻是來自一場音樂比賽。原來郭虔哲在16歲那年參加一場美國的青少年大提琴比賽,雖然拿到冠軍,但在比賽時卻緊張到手都抽筋了。為了改善容易緊張的毛病,郭虔哲接受某位長輩的建議,開始學打高爾夫。「一開始我覺得高爾夫就是拿桿子一直打一顆小球,感覺是個很stupid的運動,」郭虔哲笑說,「但奇怪的是看人家輕鬆一揮球就飛很遠,自己打的時候卻是怎麼打都打不到球。」生性好強的郭虔哲不想認輸,開始積極地練習,也逐漸培養出對高爾夫的興趣。
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唸書時,郭虔哲還曾在高球場打工當過桿弟。「當時我幫很多大人物背過桿袋,像是美國職棒紐約大都會隊的老闆、時尚品牌Kenneth Cole的創辦人、甚至還有現在的美國總統川普,」郭虔哲透露,因為自己的英文名字(Kenneth Kuo)和Kenneth Cole很像,所以對這位紐約時尚界的名人頗有印象,兩人之間還發生過一件趣事。「有一次Kenneth Cole來打球,一記開球沒開好,讓他氣得把開球木桿丟進水池,後來我和另一個黑人桿弟幫他把球桿撿回來,結果他很高興地給我們一人100美元小費,讓我印象很深刻。」。
自從愛上高爾夫之後,郭虔哲如果有空,幾乎每一週都會去球場報到,而且每次打球時,他都會在手機裡記下自己的心得和成績,晚上睡覺前也會回想一下打球的過程,在心裡分析自己如何打每一洞、每一桿。為了讓自己不會忘記擊球時的重點,這位熱血球友還想到一個獨門招數:「我在手套上用黑筆寫下「center of club face」「ball first」這兩句話來提醒自己。因為在揮桿前,最後會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手,這樣我就可以給自己正確的last swing thought,」郭虔哲得意地表示。
郭虔哲也坦承,如果沒有朋友邀約,他常自己一個人去打球,而且打球時他不愛聊天或抓球,因為他覺得打高爾夫是一種Test、是一種自我挑戰,如果不夠專注,會讓他覺得對不起自己。「我朋友有時會抱怨說跟你打球挺嚴肅,我都跟他們說你就不要理我,等18洞最後一推結束,我還是你最好的朋友,」郭虔哲說,「我拉大提琴也是一樣,只要一拿起弓,我就準備好扮演另一個角色,心無旁騖地投入。」
打遍世界的高球玩家
現在郭虔哲的平均桿數,大概在80幾桿上下,最佳紀錄則是在紐約貝斯佩吉公園的紅球場(Bethpage Red Course)打出的77桿。至於開球距離,體格結實的郭虔哲以前最遠轟過290碼,現在平均則是275碼左右。雖然自認球技的各個部分都還不夠好,不過郭虔哲對自己的六號鐵算是頗有信心。「如果不小心球打進樹林,我通常會帶著六號鐵過去,因為六號鐵很好控制,要打左打右、打高打低都滿好用,」所以郭虔哲戲稱,這支六號鐵應該是他在球場上的保命符。
因為經常到不同地方巡迴演奏,加上本身也喜歡旅行,郭虔哲可說是走遍世界各地。每次到其他國家開演奏會,郭虔哲都會順便帶著球桿去打球。回到飯店時,郭虔哲還會用一個很「昂貴」的方法來練球,就是將他價值千萬的名琴側放在地上,然後用推桿推球滾過中間的圓弧狀空間來練推桿,享受這個大提琴家獨有的練球樂趣。
二十幾年來打過不計其數的球場,郭虔哲認為除了自己的主場貝斯佩吉外,要數著名的鋸齒草球場(TPC Sawgrass)最令他印象深刻。「鋸齒草的layout和condition都非常棒,穿著一身亮白制服的桿弟也非常專業,」郭虔哲說道,「在那裡打球你會特別專心,連講話都不自覺會降低音量。」此外,在杜拜阿聯酋俱樂部打夜間球場的經驗,也讓郭虔哲相當難忘。「在晚上打球的確感覺很特別,不過因為夜間打球要開照明燈,所以有個麻煩之處就是會招來很多蚊子飛蟲,開球車時都會有一堆蚊蟲迎面撲過來,雖然是滿難得的體驗,但我想體驗過一次應該就夠了,」郭虔哲笑說。
球場上領悟人生之道
對一般人來說,大提琴和高爾夫看似天差地遠,但在郭虔哲眼中,其實兩者的本質和道理卻非常相似。他分析,站上球場梯台準備開球,很像是走上舞台準備開琴演奏。而打一場高爾夫就好像一場演奏會,演奏不同的曲目就像是打不同的球洞,需要有不同的規劃和手法。他也指出,打高爾夫時300碼的開球和2呎的推桿一樣重要,拉大提琴時無論是極強的重音或細柔的弱音,對整首曲子的呈現也都一樣重要。而且上場之後打的每一桿、演奏的每一個音符都無法收回,就算出現失誤還是得繼續下去,不能受到影響。此外,演奏大提琴和打高爾夫都不是在跟對手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沒有人敢說自己能拉出完美的樂音,也沒有人敢說自己可以打出完美的桿數。無論你拉得多好,打得多好,都一定還有進步的空間,這樣的追尋可說是永無止境。」
郭虔哲更指出,他覺得大提琴和高爾夫還有個很有意思的相似處,就是可以一直玩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去年貝斯佩吉就有一個老先生打到第15洞時,把球推進洞後就心臟病發過世了。對熱愛高爾夫的人,這或許是最完美的ENDING,」郭虔哲說道,「我也聽聞過音樂家在舞台上逝世,所以我內心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一直有高爾夫和大提琴相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縱然現在功成名就,其實郭虔哲的音樂之路一路走來,也曾歷經過許多艱辛和磨難,這也讓他對於高爾夫與人生有著更深的體悟。「人生就像打高爾夫,你永遠不知道球會飛到哪裡,下一步會是如何,但是不管碰到什麼狀況,我都把它當成一個自我的挑戰。」郭虔哲以去年他在台中國際球場某個五桿洞抓到的老鷹為例,那個五桿洞郭虔哲的開球失誤飛到樹林裡的斜坡上,第二桿他又打到一棵樹的正後方,旗竿位置則在樹的正前方,郭虔哲最後決定用六號鐵打左曲球來攻果嶺,結果小白球以漂亮的幅度轉彎繞過那棵樹飛到果嶺上,而且一路滾進洞裡,讓郭虔哲高興得不得了,還拍照上傳分享到臉書上。「沒有人在梯台開球時會想說等一下我要把球打進樹林裡,」郭虔哲強調,「但萬一真的進了樹林,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怨天尤人想說這一洞毀了,另一個是努力想辦法脫困,真的讓你救par或救柏忌,你會覺得更爽。」
和妻子十分恩愛的郭虔哲,在結婚後也把自己最愛的高爾夫分享給另一半。「現在高爾夫不只是我個人的嗜好,也成了我們夫妻共同的嗜好,」郭虔哲強調,很多人一輩子都找不到最愛的樂趣,他不僅很幸運找到了,還有最愛的另一半陪著他一起體驗,對郭虔哲來說,人生已經不能再更美好了。「我想這次的採訪,可能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一場採訪,」郭虔哲感性地表示,「我真的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能夠跟所有人分享我這一生的最愛。」的確,從郭虔哲的言語間,想必讀者一定能感受到這位大提琴家的真摯熱情,以及高爾夫足以讓人一生相許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