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之後,出自已故傳奇名將阿諾帕瑪(Arnold Palmer)之手的福爾摩莎第一球場,近年來逐漸地改善場地狀態,要再次擦亮高球「帝王」的金字招牌。
在台灣高爾夫球場的發展史上,於1987年正式開幕的福爾摩莎第一球場,可說是球場設計風格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台灣的球場多半偏向日式風格,狹窄的球道、圓形的砲台式果嶺,兩側高聳的林木…除了早年師承日本的陳金獅、陳火順等人操刀的多座球場,如新淡水、大屯、松柏嶺、礁溪、林口、新豐…之外,後來70、80年代落成的長庚、台中興農、南一、國華與藍鷹等,也都是出自日本設計師之手。
一直到了福爾摩莎集團總裁曾俊義,重金禮聘阿諾帕瑪來台設計福爾摩莎第一與楊梅球場之後,才開啟了知名歐美設計師陸續登台的風潮;也讓後來規劃興建的球場起而傚尤,包括尼克勞斯、小羅伯崔特瓊斯、蓋瑞普雷爾等知名設計師,紛紛來台留下他們的作品。於是,從第一球場開始,台灣新一代的高爾夫球場,從細膩狹窄的日式,轉了個大彎,走向大開大闔的美式作風。
如果你是球齡超過30年的資深球友,應當還記得當年第一球場開幕時的盛況。當年(1991)阿諾帕瑪為了檢視他所設計的球場成果,特地來台和高壇名將呂良煥、第一球場曾俊義等人進行了一場邀請賽。場面熱鬧且趣味性十足,吸引了眾多球迷的目光。而1994年的百樂門名人邀請賽,更是重金禮聘當時紅透半天邊的英國球王尼克佛度來台,和其他三位世界高壇的頂尖好手,包括當時世界排名第五的大衛佛斯特(David Frost)、第13的維傑辛、以及知名澳洲球員羅傑戴維斯(Rodger Davis),在第一球場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逐洞賽。當時人山人海的球迷,把第一球場擠得水洩不通,也為日後的台灣高球運動揭開蓬勃發展的序幕。
時光荏苒,年華老去的第一球場也從輝煌逐漸歸於平淡。甚至許多新生代高爾夫球友,連聽都沒聽過這座位於林口交流道附近、擁有阿諾與帕瑪兩個18洞的名師之作(帕瑪目前有兩洞因為土地問題而暫時封閉,改由第1、2洞重複打兩次)。已經較為老舊的硬體設施和不甚理想的場地狀況,讓其消失在許多球友的雷達上。不過,近年來,在專精於場務工作的前副總經理張志鵬回來擔任總經理職務後,慢慢地,蒙塵已久的阿諾與帕瑪,開始找回一絲囊昔的光采與風華。
改善場地狀況當然是第一要務,而其中,果嶺又是重中之重。在張志鵬與場務團隊的努力下,第一的果嶺越來越好。即便在今年五月持續不斷的狂暴梅雨季後,也很快地恢復狀態。草皮大致平整翠綠,雖然速度一般,但小白球能順暢地在果嶺上滾動,不會有讓人懊惱的意外彈跳。進不進洞,取決於你的判讀與執行能力。當然,一座年事已高的球場,許多硬體設施都需要汰舊換新。而福爾摩莎第一球場,在新任董事長與總經理的帶領下,正努力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座「底子」很好的球場。不管是球道設計與景觀造型,都能看到當時砸下重金延請帕瑪團隊所獲得的成果。許多球洞在設計與策略上都相當有趣,讓人印象深刻。像是阿諾的par 5第12洞,S型球道挑戰性十足,你的開球與接桿都必須執行到位。而得飛越山谷的par 3第17洞,開球非常具有恫嚇性,雖然策略一定得寧大勿小,但過頭的下坡回切也很難讓你救平標準桿。另外,帕瑪par 3第6洞的半島果嶺,90度轉彎的par 4第15洞,也都徹底考驗你的擊球技巧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