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字、老傳統

2019-09-17

Web.com巡迴賽走進歷史,光輝國際巡迴賽延續傳統。

財經、顧問界的朋友或許對其雄厚的背景與實力深有所感,然而光輝國際集團(Korn Ferry)對美巡及全美高壇的強力挹注,卻並非單純冷冰冰的財務數字與利益計算而已──相反地,是受到高壇前輩名將班侯根(Ben Hogan)的熱血言詞所感召。這些金玉良言,迄今仍有如無價之寶。

班侯根在全球高壇有著崇高的歷史地位,對高爾夫的發展及培植更是不遺餘力。然而今日年輕球員們所不知道的是,侯根對美巡發展巡迴賽的創建亦居首功,最初發巡賽更曾冠以「班侯根巡迴賽」之名,那已是早在卅年前的1990年代的事了。

「時至今日,在某處可能還有某位不知名的年輕小伙子,像我以前一樣,正在漫長賽季中努力掙扎、奮戰著,希望有朝一日破繭而出。我想幫助那些年輕人。」侯根說。

雖然事隔已卅年,今時今日侯根這些雋語仍然造成了深刻的迴響,甚至打動光輝國際顧問集團及其決策高層們的內心,並毅然決然與美巡賽簽下長達十年的總贊助商合約,以行動支持美巡旗下次級聯賽的發展巡迴賽。

「我們很高興能和美巡賽成為合作夥伴,」光輝國際集團執行長蓋瑞柏尼松(Gary Burnison)表示,該集團總部設於美國洛杉磯,是一家全球知名的企業諮詢與獵才顧問公司。「一如美巡賽與職業高球巨星之間的關係,我們光輝國際一直以來同樣專注於發掘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進而幫助他們,在各自的職業生涯中追求卓越、更上層樓。我們深信千里馬始於伯樂,唯有提供豐富的機會與挑戰,百工百業的才俊們方得以從中脫穎而出,而這點,正是我們光輝國際所追求的核心價值。未來,我們也期待在與美巡賽合作的『光輝國際巡迴賽』中,能充分體現此一價值。」

光輝國際巡迴賽總裁亞莉克絲巴德溫(Alex Baldwin)、美巡賽理事長傑依莫納罕與光輝國際集團執行長蓋瑞柏尼松,於今年6月19日在NYSE合影。

想當年,侯根身先表率地以自家球具公司作為發展巡迴賽首屆總贊助商,彼時他心中的想法鐵定也近似於現在的光輝國際集團吧──1990年二月,美巡發展巡迴賽以「班侯根巡迴賽」之名宣佈開打。設若侯根最初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新舞臺、提供更多比賽機會,幫助年輕選手提升實力,無疑地,侯根成功了,而且甚至間接幫助今日職業高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還蠻酷的!非常有組織,完全不同於其它迷你巡迴賽。」亞利桑那大學時期曾是校隊球星的麥克史普林爾(Mike Springer)回憶道。1990年,麥克取得資格並加入當年的「班侯根巡迴賽」,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贏得該巡迴賽首勝──1990年二月上旬,麥克在班侯根巡迴賽首戰的貝克斯菲爾德公開賽繳出三輪總桿低於標準桿7桿的209桿(68-70-71)勝出,並獲得兩萬美金的冠軍獎金;對此麥克印象深刻,畢竟他在當周賽事擊敗了許多後來赫赫有名的美巡球星,諸如:大衛湯姆斯(David Toms)、歐林布朗(Olin Browne)、布蘭多錢伯利(Brandel Chamblee)、馬寇道森(Marco Dawson)與丹尼斯保羅森(Dennis Paulson)。麥克說:「包括我在內,對許多加入侯根巡迴賽的選手來說彷彿贏在起跑點上,開啟了通往美巡賽的康莊大道。它其實就像小型的美巡賽,只是賞金跟觀眾都比較少。」

關於美巡賽及其發展巡迴賽的成功,侯根自然百般支持,他的鼎力相助也替後來的職業高壇帶來實質影響。侯根在1997年七月過世,其實他過世前已可看出些許端倪:美巡及發展巡迴賽的推廣與串聯可望在短期內美夢成真。回顧1991至1997年七月間自發展巡迴賽畢業的選手,有廿三位在升上美巡賽後累計斬獲多達卅六勝佳績;其中包括在四大賽中累計五勝:約翰達利(John Daly)的1991美國PGA錦標賽、1995英國公開賽,爾尼艾爾斯(Ernie Els)的1994、1997美國公開賽,與湯姆李曼(Tom Lehman)的1996英國公開賽冠軍,後者還在同年1996年的美巡巡迴錦標賽中贏球。

果不其然,卅年前種下的種子迅速開花結果,驗證了發展巡迴賽在美巡體系中的成功與必要性。當年的班侯根巡迴賽,很快地就被其它贊助商看上,並陸續更名為耐吉巡迴賽(Nike Tour)以及Buy.com 巡迴賽、Nationwide巡迴賽、Web.com巡迴賽;直到今日,才由光輝國際集團以總贊助商的身分取而代之,但即便如此,發展巡迴賽的實質意義不曾改變──它是一條直通美巡賽的途徑,讓任何一位潛力十足的優秀年輕球員,有機會一步步登上美巡大舞臺,進而嶄露頭角,成為頂尖選手。

這條路徑,過去曾令個性向來冷靜的侯根感到喜悅不已,他嘗對記者如此形容:「真希望我年輕時代也能有類似像發展巡迴賽這樣的參賽機會,給我一個一展身手的舞臺,或許我的職業生涯會獲得更快速的進展。」

麥克史普林爾贏得1990班侯根巡迴賽首戰的貝克斯菲爾德公開賽。

事隔多年,如今當世的頂尖高爾夫球星們假使有機會經歷早年侯根奮鬥過的辛苦路子,恐怕也得感到唏噓不已。好比曾在美巡賽得勝過的東尼菲諾(Tony Finau),今夏英國公開賽開打前他在世界高爾夫排行榜上高居第十六名;只要有機會,東尼經常毫不猶豫地提起自己曾在小型巡迴賽待過七年之久,「我太瞭解了,取得美巡資格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正因如此,時間來到2014年,當東尼終於取得美巡發展巡迴賽的資格後,他牢牢把握住機會,迅速適應四處旅行、參賽的生活,不停自我惕厲、精進球技,穩定自己的練球模式與擊球節奏,希望一鼓作氣打進美巡賽。同年,球季結束時東尼在發展巡迴賽拿下一勝,並四度打進前十名,表現不俗,最重要的是他終於獲得隔年美巡賽資格。

自2014-2015球季加入美巡賽,五年來東尼迭獲勝績,但這些成就並未阻卻他的腳步,他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對於當年發展巡迴賽給了他打進美巡賽的機會,東尼仍深感珍惜,並且用實際行動回饋基層,成立基金會籌募資金,在故鄉猶他州舉辦錦標賽事。有了這些寶貴經驗,東尼深明發展巡迴賽的重要性,他盛讚光輝國際集團此次對美巡發展巡迴賽的支持行動,讓更多年輕球員爭取挑戰美巡的機會。「十年!如此長期的支持,我真的深受感動。」東尼說。

美巡冠軍球員東尼菲諾,曾在小型巡迴賽與發展巡迴賽征戰多年,最終才在美巡賽站穩腳步。

彼得馬爾納提(Peter Malnati)是另一位把生涯成就歸功於發展巡迴賽的美巡選手。在成功打進美巡發展巡迴賽之前,彼得可以說是四處流浪,他曾在三個不同的地區型迷你高爾夫巡迴賽中打滾,經歷顛沛流離的「逐賽事而居」的生涯,「曾經長達四年半的時光,我沒有任何巡迴賽的資格,到哪個地方都得從頭打起。」他回憶道,對當時的彼得而言,考上美巡發展巡迴賽的正卡,就是他每年奮鬥的終極目標。

彼得後來取得發展巡迴賽的部分資格,歷經七個球季、五十場發展巡迴賽的參賽經驗,彼得打下兩勝成績且自認獲益良多——他從中習得如何改善自己的球技表現。

「發展巡迴賽就像是一塊踏板、一個墊腳石。」彼得形容:「如今得知光輝國際集團願意贊助發展巡迴賽,且長達十年之久,我深信未來新生代球員們必可透過此一管道持續成長,自我激勵,邁向更高的美巡殿堂。至於對那些打次級聯賽維生的選手們,也獲得更多保障。」

尹始於一個卓越的觀點,一路擘畫與推展,終於在1990年創立,麥克史普林爾盛讚發展巡迴賽是個好點子,可幫助美巡體系長保繁盛。他始終記得,自己在1988年秋天參加美巡正賽的年度資格考,挑戰三道關卡以及最終的六輪決賽賽事。「難就難在,你必須在十月、十一月間維持個人巔峰,你需要掌握住一切好表現。若非如此,你就得打包回家,而且面臨接下來無球可打的窘境。」麥克解釋:「當時我甚至一句話都講不出來,我深感心力交瘁。」

落敗後的麥克,跑遍全美各地,尋找打迷你巡迴賽的任何機會,包括像是在密蘇里州聖查爾斯市柏忌丘鄉村俱樂部舉行的柏忌丘邀請賽。時值1989年,最終麥克獲得並列第四名及獎金九千美元。他心底絲毫不覺得驕傲,有一場、沒一場的「求」賽生涯,令他困頓不已。直到隔年班侯根巡迴賽出現,而且標榜的是穩定的全年度球季季賽,令每位流浪職業選手心動不已,「你有一整年的時間可以證明自己,賽事涵蓋大概25至30周。」麥克說得沒錯,隔年,他和另外四位班侯根巡迴賽的畢業生順利考取1991年美巡賽資格。另外四位分別是:傑夫麥葛特(Jeff Maggert)、吉姆麥克葛文( Jim McGovern)、艾德哈曼尼克( Ed Humenik)與迪克馬斯特( Dick Mast)。

此刻的麥克說起發展巡迴賽,聲調中洋溢著藏不住的驕傲,他的確值得驕傲,在考上美巡後的十年職業生涯當中,麥克成績不俗,最為人稱道的是1994年的兩勝;其它同期畢業生像是麥葛特累積三勝、麥克葛文一勝,哈曼尼克打滿六個球季,馬斯特也有三百五十場累計出賽場數。至於自發展巡迴賽創立頭幾年出身的名將,更是星光熠熠:湯姆李曼、約翰達利、厄尼艾爾斯、史蒂夫勞利、提姆哈倫、吉姆弗瑞克、史蒂夫史崔克、布魯斯福雷雪、麥克海能、威利伍德…麥克總結道:「發展巡迴賽的計畫,絕對是美巡歷來最出色的決策之一,此舉造福了無數年輕選手。」

發展巡迴賽發展了卅年歲月,加上無數退役、現役球星的實證證言,確立如今名為「光輝國際巡迴賽」的美巡發展巡迴賽的核心價值。細數歷年來,經過發展巡迴賽洗禮、蛻變的畢業生在美巡賽累計已掙得530勝的驚人成績,不消說,裏頭不乏一線戰將例如:巴巴華生、傑森戴伊、蓋瑞伍德蘭、賈斯汀湯馬斯、桑德薛弗雷、扎克強森、布蘭德史奈德克、比利侯修、派屈克肯雷、馬克利許曼、布萊森迪尚波、吉米渥克、傑森達夫納、凱文基斯納……等。

發巡的重要性,美巡賽現任理事長傑依莫納罕(Jay Monahan)自是心底有數,一如他公開讚譽的:「光輝國際與美巡攜手合作,共謀十年大業,為高壇的潛力新秀們創造新未來。而這點,正是過去卅年來發展巡迴賽汲汲營營、努力獲致的成果。」光輝國際集團對發巡賽的支持,等於替美巡未來十年的健全體質做出擔保。

(By Jim McCabe/PGA TOUR   Photos: Getty Images)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