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勝的決戰

2021-12-27

在1920年代,華特海根(Walter Hagen)曾連續四年奪下PGA錦標賽冠軍。那是偉大的成就,但絕非這場大賽史上唯一的亮點。

By高爾夫數據分析大師馬克布洛迪(Mark Broadie)

在1924-27年連續四年在PGA錦標賽封王後,傳奇名將華特海根完成了一項驚人的比洞賽壯舉:連續贏得20輪比洞賽勝利。

每一場四大賽都有其豐厚歷史與經典戰役。但是在1927年秋天,當PGA錦標賽到來時,空氣中瀰漫的煙硝味格外濃厚。華特海根,這位1921年PGA錦標賽冠軍,已經又連續在1924、25與26年摘冠。現在,他有機會獲得歷史性的成就:前所未有的四大賽四連冠。無怪乎成為當年眾所矚目的焦點。

懸念(suspense),即比賽結果仍是未知數、你很難預料孰勝孰負時,總是最能吸引眾人的目光。我們都熟悉它所帶來的影響。當一場籃球賽在半場打完就差距達30分時,我通常不會費心看到終場哨響。反之,如果比賽很膠著,我就會一直坐在我的位子上。

這同樣適用於高爾夫球賽,這讓我想知道:有沒有辦法量化懸念?如果是這樣,從1983年開始的美巡賽數據時代,哪一場PGA錦標賽提供了最持久的第四輪懸念?

為了量化「持續懸念」(sustained suspense),我把目光投向獲勝概率,這曾被我用來定義沒奪過四大賽冠軍的最佳球員、以及球員的高槓桿表現。獲勝概率是一個有用的指標,因為懸念是不確定性的函數,且其不確定性會隨著實際有機會奪冠的球員人數而增加。例如,如果在第四輪開始時,任何單一球員的最大獲勝概率為20%(其他參賽選手則是合計80%),那麼,其比賽結果會如何的懸念,就會比單一球員的最大獲勝概率為70%(其他參賽選手則是合計30%)更高。換句話說,處於最強位置的球員的獲勝概率越低,最後一輪的懸念就越高。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開始處理數據。為了量化持續懸念,我在第四輪開始時查看最大獲勝概率,然後在正規比賽的最後兩個半小時內查看其他六次的最大獲勝概率。對於每場比賽,我將這七個數字組合起來,並將它們放在從0到100的範圍內,其中100 是可能的最高懸念分數。

為了驗證這種方法,我先搜索了自1983年以來最沒有懸念的PGA錦標賽第四輪。這個榮譽屬於由布魯克斯柯普卡(Brooks Koepka)奪冠的2019年,在滿分100分的懸念得分為6.2。這不讓人意外,因為儘管後方有達斯汀強森(Dustin Johnson),但以以7桿領先優勢進入第四輪的柯普卡依舊一路保持領先。6.2分的懸念排名與我自己觀看那場週日決賽的感受相吻合:雖然強森曾短暫追近差距,但我們從未懷疑柯普卡會被逆轉超車。

反之,1987年的PGA錦標賽的戰況是最撲朔迷離的。數據證明了這一點:這場由名人賽成員拉瑞尼爾森(Larry Nelson)奪冠的比賽,懸念分數高達˙97.0,是我測量的所有PGA錦標賽中最高的。最後一輪開始時領先榜非常擁擠,尼爾森、雷弗洛伊德(Ray Floyd)、塞維巴勒斯特羅(Seve Ballesteros)和蘭尼威金斯(Lanny Wadkins)都落後共同領先的馬克麥康伯(Mark McCumber)與DA威柏林(D.A. Weibring)三桿內。一整天下來,都呈現彼此拉鋸互咬的局面。當比賽還剩四個洞時,尼爾森和史考特霍克(Scott Hoch)並列領先,另外三個人都在兩桿之內。最終尼爾森和威金斯打進延長賽,由尼爾森拿下他生涯第三場四大賽冠軍。

至於當時仍採比洞賽制的1927年PGA錦標賽,戰況也很激烈。海根最終以贏一洞擊敗喬騰內撒(Joe Turnesa),連續四年摘冠。非常刺激,但還比不上1923年那樣引人入勝,那是海根開始他的歷史性連勝的前一年。那一場比賽在紐約的佩勒姆鄉村俱樂部(Pelham Country Club)舉行,我碰巧是那裡的會員。海根和衛冕冠軍金沙拉森(Gene Sarazen)在36洞冠軍決賽中碰頭。打完前18洞兩人平手,打完36洞後還是平手,最終沙拉森終於在延長賽第二洞勝出,成功蟬連冠軍寶座。

這就是懸念!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