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材在美巡賽裡算是迷你版的,但是在2017~18賽季,我仍能擁有平均292.7碼的開球距離(美巡第125名),以及高達68.98%(第13名)的上球道率,同時梯台上的桿數優勢也是正的(0.215,62名)。原因何在?除了合適的球具與持續地健身外,在技術方面,我特別著重下列這三點。
建構起飛平台
要把球開遠,我認為站姿最重要。站姿是揮桿的基礎,唯有好的基礎,才來帶來好的發力方法。在打開球木桿時,我會試著讓右半身略低於左半身,從正面來看,你會發現我的肩線、腰線與膝線都是往上的。這能製造往上的角度來將球擊出,將球打得更高更遠。尤其當今的開球木桿科技多半是低後旋,不管是職業選手與業餘球友,以往上的擊球角度來製造較高的起飛角度,才能充分發揮球桿的特性,獲得最遠的距離。
善用地面反作用力
在瞄球設定時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讓膝蓋多彎一點。我在職業業餘配對賽裡,常常發現許多球友在瞄球時站得太直,這讓他們很難以運用到地面的反作用力,製造槓桿作用來強化揮桿力量。如果你的膝蓋多彎一些,較能夠在下桿擊球時踩向地面,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往上彈起,來加速揮桿。你可以看到許多巡迴賽重砲手,都會在擊球時身體整個往上跳來加速,最著名的不外賈斯汀湯瑪斯(Justin Thomas)。我也有這個動作,只是沒有像湯瑪斯那麼明顯。
寬且短的揮桿
許多業餘球友認為越長的揮桿能帶來越快的速度與越遠的距離,所以在上桿時一昧追求很大的揮桿幅度。但過於冗長且複雜的揮桿,反而降低了他們以桿面甜蜜點觸球的機率,不僅球無法打遠,更容易歪到球道左邊或右邊的樹林或長草裡,反而陷入麻煩。
我的開球木桿揮桿要領是:短而寬。在上桿時你要以肩膀轉動將桿頭沿著目標線往外推,製造出寬廣的上桿幅度。但是上桿長度要精簡,大約上到雙手位於右耳高度即可。這種短而寬的上桿簡潔有力,除了能讓你在下桿時自然產生延遲,在擊球瞬間釋放出最快速度與力量外,也更容易讓你沿著正確的路徑下桿,更容易以桿面甜蜜點中球。
PLUS:加速轉腰
當我想要將球開得更遠時,我會把焦點放在下桿時加快轉腰速度,而非更用力揮桿。距離來自於速度,而非蠻力。試著在下桿時加速轉開腰部,利用身體大肌肉的旋轉來提升速度,距離自然會增加。如果你嘗試用雙手與手臂的小肌肉來用力打球,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By 美巡賽冠軍選手潘政琮 with Joshua Weng
Photos: Wilson Sun
場地:全國花園鄉村俱樂部)